|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677|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终结智能手机? 穿戴设备机遇与挑战并存

[複製鏈接]

67

主題

1

好友

460

積分

中學生

Rank: 3Rank: 3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4-9-19 15:21
  • 簽到天數: 467 天

    [LV.9]以壇為家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86
    金錢
    125
    威望
    460
    主題
    67
    樓主
    發表於 2014-8-23 11:50:37
    近些年在移动领域,智能手机无疑成为了整个市场的主宰者。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的调研报告统计,2013年国内手机用户总数已经超过了10亿。的确,智能手机的出现终结了众多产品线,让消费者有机会用上体验更出色的触控通讯设备,但与此同时相信大家也非常好奇谁又会是未来智能手机的终结者呢?

    终结智能手机? 穿戴设备机遇与挑战并存
    穿戴设备机遇与挑战并存

        毋庸置疑,从2013年开始,穿戴设备的火热程度与日俱增,而它也被认作是继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个发展热潮。2013年一整年如果再细分的话,前半年还是比较冷清,更多新品都集中在下半年扎堆儿发布,之后在CES2014上又有一些新穿戴设备悉数亮相。

    回顾穿戴设备起步

        可穿戴设备主要是用来探索和创造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进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设备。可穿戴设备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的创新技术。人们可以通过穿戴技术把多媒体、传感器、无线通信等整合嵌入设备中。

        早期的穿戴设备主要是与穿戴式计算机相关联,和大众用户的关系并不算密切。直到Polar公司在1981年的时候发布了首款可穿戴心率监测仪,这才让我们看到了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形态——逐渐以无线传输的形式出现。起初穿戴设备更多用在给运动员进行心率测试上,之后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各种内置软件应用的穿戴手环相继出现,越来越多喜欢运动的消费者也开始用上心率测试设备。

        很显然,穿戴设备被赋予了众多使命,其中包括计算功能、连接手机或者各类终端,多以配件形式存在。如今可穿戴设备让人与互联网的连接更加紧密,并且很大程度上将取代一部分智能手机现有的功能。几年前的穿戴设备其实更像是为少部分专业人士量身打造。但2013年开始,我们看到了穿戴设备的大众化转型,这种趋势虽然是潜移默化,但是也让人看到了机遇。

    谈典型的穿戴设备

        目前的穿戴设备形态还不算丰富。首先聊聊智能手表吧。智能手表是把手表内置智能化系统,搭载智能手机系统而连接于网络而实现更多功能,可以与手机同步通讯录、短信、邮件、照片、音乐等等。2013年是穿戴设备爆发的时期,同时个人认为也是智能手表的元年。目前的智能手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不带通话功能的,另一种则是带通话功能。

        已经发布的智能手表目前最受关注的是三星GALAXY Gear系列,共推出了三款。从Gear2开始,我们看到三星开始细分智能手机市场,通过出售相对低价的Gear2 Neo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除了Gear之外,也包括索尼SmartWatch、Pebble智能手表、果壳Geak Watch等。它们硬件配置都不算强,毕竟这些智能手表现阶段来说在续航和价格方面是消费者更加关注的。

        苹果iWatch是今年苹果秋季发布会最受期待的产品,目前iWatch的保密措施显然要比iPhone做得更好,几乎没有任何真机谍照流出。个人认为iWatch将会具备独立的通话功能,同时会重点突出医疗监测。

        谈到穿戴设备就一定不能少了霸气十足的谷歌眼镜。2012年6月28日,谷歌开发者大会上发布Google Glass,售价高达1500美元,一年后又发布了Google Glass 2。这款产品结合了声控、导航、照相、视频聊天,通过一块右眼上方的微缩屏幕观看内容。操控方面可以借助太阳穴附近的触控板操作,不过续航时间依旧是Google Glass的软肋。尽管目前距离普通消费者依旧遥远,但不难看出谷歌眼镜已经开始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是智能手机所无法完成的便捷,可以解放双手。

        智能手环同样也是目前穿戴设备的发展形态。相比手表和谷歌眼镜,智能手环的发展更早一些。运动派代表厂商包括Suunto、Nike、Adidas、Fitbit、Jawbone以及咕咚等。医疗派主要的参与厂商是医疗便携设备厂商,以专业化方案**血压、心率等医疗体征的检测与处理,形式较为多样,包括医疗背心、腰带、植入式芯片等,代表厂商如BodyTel、First Warning、Nuubo、Philips等。

        智能手环个人感觉是最接近大众消费者的穿戴设备,以美观简单为主,但功能上还不能算太实用。很多消费者购买了手环,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无法坚持下去,未来手环的发展应该不能仅仅是生成数据,而更多需要转向分析数据,这样便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同时也能在医疗监测方面做出贡献。

        穿戴设备发展到今天,个人认为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电池续航问题。传统的智能手机采用锂离子电池,直接换做是穿戴设备也不会有太好的表现,一般也就维持在24小时上下。因此我们看到在电池续航不足的背后,一些厂商开始使用了弱光型太阳能电池板,力求最大化的提升电池续航表现。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是穿戴设备屏幕。由于屏幕尺寸和分辨率都相对较低,其中甚至不乏一些黑白液晶屏的设备。因此目前以智能手表为主的穿戴设备操控体验非常不理想。因为屏幕很小,我们很难用它接入移动互联网进行类似于和智能手机一样的互动操作。

        价格因素同样是制约穿戴设备的绊脚石。像谷歌眼镜这样的穿戴设备价格要高达1500美元,其他包括三星GALAXY Gear系列或者是Nike+ FuelBand SE等穿戴设备价格也要在千元以上,因此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必要花钱购买这些产品。

        我认为穿戴设备并没有发挥应用的最大优势。用户在使用应用时没有舒适的体验,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应用,但真正好用、实用的软件其实并不多。相反,用户需要在这样的设备下忍受这些令他们不舒服的糟糕体验,这也是目前穿戴设备存在的一大问题。

        除此之外,个人隐私的维护同样是个难题,这个问题其实在智能手机中就存在,只是至今并没有很好被解决,就更别提穿戴设备这个会记录你位置、位移的新兴设备了。

        刚刚我们说目前的穿戴设备普遍用在一些新兴领域,但不久前频频曝光的iOS8系统中的Healthbook,再联想到苹果有可能发布的iWatch,让我们感受到穿戴设备未来普及化的同时也将会更加注重医疗领域的发展。其实目前很多朋友并不看好穿戴设备,主要原因其实在于穿戴设备还没有杀手级的应用出现。任何产品都是有利有弊,比如智能手机虽然续航时间要比之前功能手机短很多,但更好的触屏、更快的硬件体验让用户有一种离不开的感觉,因此他们可以容忍某些现存的不足。未来穿戴设备也理应如此。

        看到穿戴设备,笔者个人其实是联想到了未来智能手机的进化形态。在这个新革命的背后,穿戴设备未来将会扮演更多角色。得益于如今价格低廉的硬件芯片、传感器等等,这让很多小型科技公司有机会站在穿戴设备的舞台上,未来消费者除了关注穿戴设备的外观之外,其实也更多的会考虑续航、操作体验以及应用兼容性,因此穿戴设备算是处于起步的大好阶段,毕竟各个厂商之间也并没有太大的技术悬殊。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未来的穿戴设备,笔者更愿意用“加法与减法”来形容。加法主要是指增加智能手机之外的功能,例如大力发挥语音识别技术等等,让用户可以解放双手的快速完成相关功能的使用。减法则是排除那些繁琐的操作功能,例如复杂按键操作、细致的触控选择等等,甚至也可以选择设计成“看不见”的形态,例如藏在袖口里或是领口下。

        另外一点想说的是,穿戴设备的差异化同样重要。还记得当时iPhone推出时,购买的人并不算多,如果谁能在2007年使用一部iPhone那是一件相当酷炫的事情。但如今iPhone已变为街机,一些消费者反倒是另辟蹊径,去使用一些非大众选择的机型。回到穿戴设备身上,多数人其实都是希望自己使用的产品有些与众不同,因此如何能借助穿戴设备这个并非具体性的领域创造出一些令人始料未及的产品也是突破的关键。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11-16 10:24 , Processed in 0.01987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