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74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海上仙山留尼汪 壮阔的奇迹恬美的田园

[複製鏈接]

78

主題

1

好友

532

積分

中學生

Rank: 3Rank: 3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11-30 22:35
  • 簽到天數: 359 天

    [LV.8]以壇為家I

    推廣值
    3
    貢獻值
    25
    金錢
    1577
    威望
    532
    主題
    78

    回文勇士 簽到勳章 文章勇士 中學生 簽到達人

    樓主
    發表於 2012-6-24 21:43:26
    海上有仙山—印度洋南纬 21°、东经56°的小岛留尼汪,保不齐就是《指环王》中霍比特人的故乡夏尔村。造物主留下壮阔惊人的奇迹和宁静恬美的田园,那可是治愈心灵的魔药。而现实中的霍比特人—留尼汪人在此享受着生活中的简单快乐。
      留尼汪 凝固风景
      我面对的风景,曾经撼天动地,烈火升腾在天地之间。岁月过往,流动的熔岩凝固成这星球上最独一无二的壮美,和自然力量的最张扬证据。
    留尼汪空中俯瞰

      激流勇进在云端
      “你瞧,我不再孤单了,”我的留尼汪向导埃尼斯(Enis)颇为高兴地说,“为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成立了国家公园,我可是最初的两名管理人员之一,现在这里有80多名志愿者了。”
      顺着他的目光向远处望去,飘逸的云雾缠绕着深蓝色的高山,山下宽阔平坦的盆地良田万顷,村落房舍点缀在丛林间,几头“神牛”在山坡上悠然地吃着草,恬淡静谧,如诗如画。这里便是2010年和中国的丹霞地貌一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留尼汪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 Reunion),是个包括了火山,冰斗与峭壁的景色独特、无与伦比的地质公园。
      对于小岛留尼汪,42%的面积一下子就被囊括进了国家公园,但对外来者来说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富尔乃斯火山(Piton de la Fournaise)山顶。
      这座火山一直处于活跃期,从1640年开始,总共喷发了174次,最近一次“发火”是在2007年,场面蔚为壮观,持续喷发了一个月,被列为人类历史上十大剧烈喷发火山之一。能如此近距离接触火山,我自然要去一探究竟。虽然我就知道是去山顶参观一个大坑,要是心里一直想能看到火山喷发该有多难得,可理智又告诉我当到达山顶,正值火山爷爷“发火”那可就糟了,真是矛盾呀。
      为了前往火山山顶,我和埃尼斯沿着通往留尼汪国家公园的5号森林公路盘山而行。随着海拔的升高,明显感觉到气温的变化,当然还有植被的不同,我好奇地打量着路边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各种植物。
      车子在半山腰,好像在浓雾中激流勇进。向下望去,悬崖深谷处是云雾的故乡,那云雾说来就来,瞬间遮住了蓝天,流动如奔马,静止若牛奶,或缠在山腰,或涌动在谷底,缠绵悱恻得至情至性,看得人如痴如醉。山谷的名字叫“Nez de Boeuf”,深达几百米的崖壁,拔起于河岸之上,气势磅礴,苍劲雄浑,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不知不觉山霭雾气沾湿了衣襟,这才恋恋不舍离去,驱车继续向山顶驶去。
      随着海拔高度标记的不断增加,盘旋的公路终于结束了,我们开进了博尔穆拉村,路旁浓密的植物逐渐被赭红色光秃秃的地表所取代,我们已经进入火山熔岩的势力范围了,也进入了这个星球上最活跃的火山带。终于到了山顶,我失望地发现根本没有火红的熔岩、不断冒出的岩浆,只有一个巨大空旷的盆地,中间是熔岩凝固后灰黑色的环形山,陡壁如同刀削过一般,脚下铺满黑色的砾石,很难想象它们曾经达到过3000℃的高温,如今却静静地躺在那里,覆盖着厚厚的青苔。但我知道,它不动声色的外表下也许正积蓄着力量呢,可不敢小觑。
      眼前这安安静静的环形火山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看到我略失望的表情,埃尼斯笑着告诉我,留尼汪的火山虽然很活跃,但喷发没有什么规律,每次持续时间也不长,那些壮观的火山喷发场面照片要么是“蓄谋已久”,要么是走了大运的家伙,才可以拍摄到的。
      火山边缘用围栏围起,一个当地小女孩儿正好奇地从望远镜中观察环形山的最高峰,面对这些轻松的游客,我却不禁联想起当人类初面火山喷发时,眼前直达天际、熊熊的火龙之后,接着浓烈的烟雾升腾起来,一定惊恐万状。那该是怎样一种对大自然伟力的臣服和惊骇呢?
      可也许,对自然造物的敬畏却是人类本该铭记在心的永恒情感。
      走在熔岩上
      地上是凝固的火山熔岩形成的波涛起伏的岩脊,夹缝中不时露出几缕绿色。正因为有着月球般荒凉奇特的地貌,甚至美国宇航局NASA制作人类登月的宣传片,部分镜头也在这里完成取景。
      踩着吱嘎作响的砾石块爬上火山口是留尼汪最独特的体验
      如果不来次徒步,等于没有来过留尼汪。”埃尼斯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这点我完全相信。
      在留尼汪的几天时间里,见到的游客清一色的装束:冲锋衣,背包,徒步手杖。留尼汪,这个法国的海外省,印度洋上唯一的欧洲行政区,每年都吸引着大量从法国本土前来的游客,其中大多数是来徒步的。埃尼斯告诉我,这里既有适合一般旅行者的徒步路线,也有高难度的专业级别线路,一般来说,半天到一整天的徒步路线不需要专业向导带领就可以完成,但某些特殊地区以及长达数天的徒步必须要有向导带领。最长的线路是12天徒步穿越全岛。所有路线中以 “火山熔岩下的探险”最吸引人。我因为时间有限,选择了富尔乃斯火山的短途徒步,一条最成熟的火山徒步路线。
      我的目标锁定在火山底部台地上的一处小火山口,通往谷底的台阶不算太陡峭,身边经过的徒步者,既有一家四口,也有上了年纪的老两口,步履轻松的样子让人羡慕。沿途的山壁上一连串白色圆点,那是为徒步者指路的标示,一直延伸到下面的谷底。30分钟后我已经站在了环形山的脚下,不远处便是小火山口,地上是凝固的火山熔岩形成的波涛起伏的岩脊,夹缝中不时露出几缕绿色。正因为有着月球般荒凉奇特的地貌,甚至美国宇航局NASA制作人类登月的宣传片,部分镜头也在这里完成取景。
      踩着吱嘎作响的砾石块我爬上了那个红褐色的火山口,静静地欣赏着眼前那个浅浅的大坑。不知什么时候,身边多了一个法国人,“你上到了最远处的富尔乃斯火山口吗?”看他的样子应该是从那边过来的,我随口问了句。“当然,大概用了不到三个小时,不过那里的火山口要壮观许多。我每年都来留尼汪徒步,这里的的火山爆发一点都不可怕,我还赶上过呢,跟看烟火表演一样。”这个叫朱利安的年轻人一脸轻松的表情。
      火山徒步也不是一点危险都没有,最惊险的一条徒步路线是踏着火山沉积石进入火山地下隧道,必须头顶钢盔,手持电筒,紧抓湿滑的墙壁,在里面谨慎前行。埃尼斯告诉我,前几年就有一个新西兰年轻人掉进了火山裂缝中没能够生还。
      完成火山徒步,这里的探险自然不算终结。玛法塔冰斗,因地势艰险奇峻,到处是高耸陡立的峭壁,几乎处于最原始的状态,人类很难接近那里。为了保护天然地貌,马法特冰斗一直没有铺设道路。“怎么去?”向导说:“要深入内部,要么历经漫长的徒步,要么就只能乘坐直升飞机啦!”
      空中博物馆
      我在经验丰富的法国飞行员Louet Patrick的指导下戴上耳机,系上安全带后,Eurocopter的AS-355逐渐升空。脚下,视野开阔起来,大地上的一切逐渐变成“玩具”,房子如同一块块积木。
      徒步到火山口需要6个小时,不过我们依然有机会接近那些神奇的火山口:直升飞机。留尼汪当地有几家经营空中观光的直升飞机公司,Helilagon是最好的一家。我在经验丰富的法国飞行员Louet Patrick的指导下带上耳机,系上安全带后,Eurocopter的AS-355逐渐升空。脚下视野开阔起来,大地上的一切逐渐变成“玩具”,房子如同一块块积木。我好像正在虚无缥缈的梦幻博物馆里参观。
      我们在沿海城市圣保罗(Saint-Paul)上空盘旋了一阵儿,直升机转身飞向崇山峻岭,从空中俯瞰,满眼绿色,半个岛屿被茂密的森林覆盖,这样的自然环境正是留尼汪人引以为傲的。远山野谷中,竟然分布着不少小村子,这些深山人家的白色房子与周围高大的山峦形成了鲜明比照。
      突然,前方水声隆隆,接着眼前突然一亮,一个巨大的山谷崖壁上悬挂着十几道瀑布,串串银色珠帘飞溅而下,如遇轻风吹过,便见金光万点。直升机潜行在堑沟底部,伴着轰鸣的水声,我如痴如醉地注视着眼前的悬空涛帘,耳机中传来飞行员的声音,“这个瀑布群所在的峡谷法文名叫Trou de Fer—‘铁洞’之意,属于塞拉兹冰斗。” 后来得知这竟然还是世界十大最美的瀑布之一。
      这个火山岛可谓“一地千貌”,她的迷人之处也正在于此。埃尼斯指着下方的山峦,“像这样两千米以上的高山在留尼汪就有12座,最高峰“雪峰”(Le Piton des Neiges)海拔3070米,也是南印度洋上最高峰。”一座面积不过2500平方公里的小岛汇集了如此多的壮观高山,景色自然非同寻常。
      不久,前方云雾翻腾,白云下一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巨大无比的全景图徐徐展开,我们终于到了“雪峰”,三面环谷,中间便是巨大的火山口。此刻飞机开始降低高度,我可以清晰看到那口“大锅”呈现出赭色和灰黑色,酷似炉膛里的黄泥坯烙下火焰燃烧的痕迹,火山脊上蜿蜿蜒蜒流淌下的岩浆,如同一道道美丽的“伤疤”。曾经咆哮吼叫的火山已经沉睡了22000年了。
      飞到了雪峰另一侧的富尔乃斯火山,当飞机贴着谷底飞行时,与高空中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好像来到了月球,缕缕烟雾中,到处都是莽莽黑色海洋,岩浆在地面创作出一幅幅“超现实”作品,似乎还可以闻到硫磺的气味。四周万籁俱寂,烟雾之中红色褐色的沙灰中矗立着一些方锥,其中一个铁红色的小火山锥不断冒着浓烟,仿佛通向地狱的入口,甬口里似乎还有岩浆热涌,偶尔有热蒸汽从山体的内腔向外喷出,感觉似乎会飞溅到直升飞机的机身,活火山岛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
      此刻听不见风的奏鸣,到处如死般沉寂,岩浆洪流几乎把一切碾为粉齑,只有飞机投下的孤独影子。镜头中忽然出现了几个活动的身影,是徒步的西方游客,他们听到头顶直升机的轰鸣声,抬头向我们挥手致意。看来这里已经成了徒步旅行者的最爱,他们希望去那里寻找完全未被破坏的原始风貌。
      从沿海城市圣保罗到群山峻岭中的小村落,留尼汪在飞机下变成了微缩景观
    留尼汪风光

      直升飞机观光
      留尼汪深受游客喜欢的项目,当地有两家主要的直升机观光公司:Helilagon(Altiport de l'Eperon BP 544,97867 Saint-Paul Cedex,+262 262 555555)和Corail Helicopteres,价格从150欧到245欧不等,在30分钟到一个半小时内,可以观看到郁郁葱葱的冰斗,瀑布从260米高的“天坑”顶部奔泻而下,犹如外星球的活火山,蔚蓝色的珊瑚礁海岸线和呈现出梦幻般蓝色的清澈泻湖,这种体验让人终生难忘。
      烈火铸神迹
      火山喷出的岩浆咆哮着冲向教堂大门,然而,就在快要吞噬教堂的一刹那,火龙奇迹般停在教堂门外。真是比大银幕上的电影更加传奇。
      留尼汪的“传奇”不仅仅是培育出优质的甘蔗品种和朗姆酒那么简单。
      第一次在留尼汪旅行的时候就得知这里有座在火山中奇迹生还的教堂,因为时间缘故不得一见,第二次再去,亲眼目睹一下这座神奇的小教堂,成了我的愿望。
      教堂位于岛的东南部,我们从西部向着人烟稀少,被称作留尼汪的“原始南部”驶去,顺便路过了2007年那次火山大喷发的现场。
      据说留尼汪的活火山喷发很壮观,喷发时,会出现数十米到几公里的裂缝,在随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内,火山集中在一点或几点喷发,岩浆断断续续涌出。一部分喷发出来的岩浆沿着斜坡在地表或地下向海边倾泻,另一部分岩浆可以猛烈喷射到二十几米的高空。
      南部海滨的火山爆发现场景色着实让人震撼:遍地是凝固了的火山岩浆,从山上一泻而下,摧毁了森林。当年被阻断的公路已经重新修复了,公路两旁随处可见一坨一坨闪烁着诡异色彩的凝固岩浆,可见火山爆发时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由于留尼汪气候炎热湿润,几年后,几片新绿已经从岩石中生长了出来。附近还有一个火山岩浆流经而形成的巨大洞穴,走近才发现里面仍然散发着热气,炽热无比,一部分火山岩石下面的岩浆尚未完全冷却。路边黑黝黝的熔岩山坡上,一座圣母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原来那竟是从火山喷发中幸存下来的,引得不少当地信徒前往参拜。
      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我们终于来到了“Notre-Dame des Laves”修道院。
      这是一座矗立在路边的白色建筑,1977年火山爆发时,火山喷出的岩浆咆哮着冲向教堂的大门,然而,就在快要吞噬教堂的一刹那,火龙奇迹般的被阻挡在教堂门外。真是比大银幕上的电影更加传奇。
      当我抚摸着教堂门口那些已经焦化的火山石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距离毁灭,真的就差那么几厘米!这个修道院从此便出名了,成为虔诚信徒的膜拜之地。都说留尼汪火山的岩浆有灵性,而这个神迹又增加了小岛的几分“仙气”。
      教堂与圣母像在咆哮而至的火山岩浆前能留存至今,让人惊叹
      不可错过的火山和冰斗
      火山:弗尔奈兹山顶(piton de la Fournaise)、摩依道(Ma?do)、雪顶(piton des Neiges)、第弥第尔(Dimitile)。 摩依道(Ma?do),海拔2200米,是俯瞰马法特冰斗的最佳地点。
      三大泻湖:圣若尔(Saint-Gilles) 、圣鲁(Saint-Leu)和圣皮埃尔(Saint-Pierre)
      塞拉兹(Salazie)冰斗—3个冰斗中最翠绿的。数不胜数的瀑布和峭壁。
      马法特(Mafate)冰斗:徒步者的天堂,游客可以步行或者乘坐直升飞机抵达。
      留尼汪 隐士之国
      在火山熔浆和地壳运动雕刻出的世界,人们似乎无欲无求—把艰险视为刺激的挑战,把寂寞看成日子的恬淡,说他们是躲在冰斗中的“隐士”,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甜蜜生活在“400弯”之后
      看似辛苦的上班过程却被当地人津津乐道,因为他们觉得每天2小时畅游在大自然怀抱中,同时体验惊险驾驶的刺激是很精彩的人生。
      从空中俯瞰冰斗中的村庄十分容易,然而走近它却十分不易。
      留尼汪岛的地形都曾经被火山熔浆和地壳运动雕刻过,由于山体滑坡和大断裂,火山山脉发展演化成了三个大冰斗(也称“盆地谷”):塞拉兹(Salazie)、西拉奥斯(Cilaos)和马法特冰斗(Mafate),火山喷发后的几年中就已经被各种植被覆盖,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大盆地。前两处冰斗底部平坦,已经被开发成当地人生活的村落。
      通往西拉奥斯冰斗中的“克里奥村庄”(Villages Creoles)的公路很考验驾驶员的技术,两个小时里要爬上海拔两千米,加之盘山路十分险峻,且车道狭窄,然而对于留尼汪人却是家常便饭。你看,我们的印度裔司机将车开得游刃有余,会车倒车让路那个干净利落。
      不少住在冰斗里的居民在山下的沿海城市上班,每天需要经过35公里左右的、被誉为“400弯”的盘山公路,需要高集中度驾驶1个小时左右,练就了高超的山路车技。看似辛苦的上班过程却被当地人津津乐道,因为他们觉得每天2小时畅游在大自然怀抱中,同时体验惊险驾驶的刺激是很精彩的人生。
      峰峦叠嶂间盘过一道又一道弯,似乎没有个尽头,随着海拔的变化,气温逐渐下降,路边常常便是深不见底的悬崖。终于,那片缠绕在山顶的云雾距离我们越来越近,西拉奥斯小镇到了。
      这个冰斗中的村镇秩序井然,到处盛开着鲜花,生机勃勃。“这里原来是山下庄园的奴隶们不堪压迫,逃进山中发现的一处世外桃源。”埃尼斯告诉我,“留尼汪恐怕是世界上少有的在18到19世纪有白人奴隶的地方,这些冰斗的村庄就是过去逃亡的奴隶们建立起来的。”
      虽然隐藏在山中,但居住条件一点不差。这里的房屋是那种传统木质结构,屋顶和窗户都漆上了明亮鲜艳的色彩,每家的独栋小楼前后都有庭院,栽种着三角梅和叫不上名字的植物。整个小镇配套设施齐全,有邮局、超市、商店、医院、学校,甚至还有游客中心。
      小镇上的人冲我们友好地问候着。当地人的生活很安逸,甚至有自己的葡萄酒庄,还保留下一间传统刺绣手工艺作坊。
      走进去的时候,一位中年妇人正低头绣着一块白色的手帕,镂空刺绣的花纹简洁大方,可惜她说的法文我一句都不懂,只好跟妇人用手势比划着。过去百年间小镇上的家庭主妇们或多或少都会些刺绣,那是传统生活的一部分,和世界上许多原来与世隔绝的地区一样,现在的西拉奥斯冰斗与外界的联络多了,年轻人自然不会像祖母那辈人一样生活了。稀有便意味着价格不菲,据说每年雪片般的定单让这里的50多名专业绣师忙不过来,因为一条精美的桌布要8到10个月才能绣好。
      村子外面有不少农庄和高山草场,风光堪比瑞士,叮当作响的牛铃声就这么忽远忽近不时飘过来。这里空气清新,牧草优质,农夫们自然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留尼汪的农民收入不菲,他们怡然自得地用原始绿色的方法耕种着山坡上的零碎土地,养育着喝矿泉水的牛羊,呼吸着大山里特有的新鲜空气,几百年来坚守着大山安详的梦。即使进入了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多人留恋深山老林的幽静与淳朴、继续保持着这样的一种淳朴和本质的生命存在。
    看似辛苦的上班过程却被当地人津津乐道,因为他们觉得每天2小时畅游在大自然怀抱中,

      咱们山里人
      在大山深腹蔓延的白云浓雾中若隐若现,远离外界的喧嚣嘈杂,恬淡而幽静。这些“山里人”被称为“Masata”,过着最原始淳朴的生活,世代繁衍,他们喜欢也习惯了这种远离尘寰的状态。
      比起生活在马法特冰斗里的居民,西拉奥斯冰斗小镇的那点盘山路简直算不上什么。
      因为马法特冰斗不通公路,所有物资运送和人员进出都要通过直升飞机完成,于是生活就更神奇了。马法特冰斗也被誉为最神秘的冰斗。
      今天是周末,埃尼斯特地带我们进山“赶集”,远远地就望见山顶上停满了车辆。集市不大,卖的无非都是些当地的农副产品:蔬菜瓜果,蜂蜜果酒,看起来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然而我发现更多的人聚集在一个平台向下张望着,走过去一看,原来下面的深谷里竟然有个小村子。
      埃尼斯告诉我们,赶集的人都来自冰斗深山中那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子Gran Bassin,距离山顶有近700米,没有道路通向外界,货物上下全靠缆车绳索,出入徒步攀登,如果有人生病了,唯一的接近办法就是直升机。难怪在小小的留尼汪就有不止一家直升机公司,除了接揽游客观光业务外,便是为谷底这些村落的居民服务。
      在留尼汪,几乎所有的山谷中都可以见到多则几十户、少则五六户人家的小村落,村民挨崖筑房而居。峡谷底部较平坦的地方,一栋一栋小房子如同童话里仙人的家,依偎着高高悬崖,在大山深腹蔓延的白云浓雾中若隐若现,远离外界的喧嚣嘈杂,恬淡而幽静。这些“山里人”被称为“Masata”,过着最原始淳朴的生活,世代繁衍,他们喜欢也习惯了这种远离尘寰的状态。
      “为什么?这里最好啊。”当我问了几个当地人:这里虽然美丽,却似乎太寂寞了,有没有移居的想法?他们几乎众口一词。
      “Masata”们终日生活在这人烟稀少缺少交流的大山中,只凭借一条长长的绳索与外界接触,远离现代文明社会,犹如重回中世纪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行走在斗折蛇行的山道上,山一程水一程无不是逶迤难行。不知道他们是否可以归为清教徒一类。大山却是非常宽厚包容与慷慨的,赋予了他们丰富的食物,甘甜的泉水,和宁静的环境。山中的世界也引起了我们无限遐想,隐在山中做农夫,世外桃源不是梦,这样的生活也许触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相通的那个隐秘领域,我们这些俗世里的人只能在山外空叹一声而已。
      嗯,虽然我不属于这里,但内心其实也有和“山里人”一样的对平静日子的向往和追求呢。
      傍晚时分,来到岛中部深山中的“地狱堡”(Hell-Bourg),法国人说这里是“最美丽的村庄”,在法国的海外省中独一无二。地狱堡原本是当地的一处温泉SPA中心,镇上那座19世纪的别墅一直作为温泉疗养所来使用,也是克里奥尔贵族夫妇的长居之所,而现在则是旅行者们的落脚点,尤其是前往Enchaing峰、Tamataka瀑布、新娘瀑布群(the veil of the bride)或者火山洞(the hole in iron)徒步的必经之地。
      小镇非常小,走走看看,无意间来到当地的一处墓地,夕阳下,这里竟然遍地鲜花,映衬着远处的黛色群山。看着光线一点点下去,如此浪漫的长眠之地或许也只有海外仙岛才可以觅得吧!
    留尼汪 甜蜜仙境
      置身长满奇花异草的香料园中,百年的芒果树,奇特的长着“象足”的棕榈树,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让我有种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感觉。留尼汪,原来是座童话中的“海外仙岛”。
    置身长满奇花异草的香料园中,百年的芒果树,奇特的长着“象足”的棕榈树

      香园漫游
      一个墨西哥少年偶然用手捻了一下香草花的花心,它居然结果了,岛上的人这才知道,这种植物是雌雄同体的。从那时起,留尼汪人便随身带一根长长的针,对香草进行人工授粉,而香草也成了留尼汪岛的象征。
      或许留尼汪最好的职业还不是牧场主,拥有一座香料园更值得羡慕。
      火山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成为香料种植的天堂。位于岛南部圣菲利普(Saint-Philippe)附近、占地20公顷、1989年正式对公众开放的私人香料花园Jardin des Parfums et des Epices种植有1500种植物,是当地最著名的一家。
      一走进香料园的大门,立刻就被空气中弥漫的香草、生姜、小豆蔻和丁香的气味包围。香料园的主人方丹·帕德里克(Fontaine Patrick)刚好拎着一篮子晒好的香草走过来,随手递给我一根30公分左右的黝黑植物。我放到鼻子旁闻了闻,一股浓郁的芳香让我顿时对这个外表不起眼的家伙另眼相看,原来这便是当地的名产—波旁(Burbon)香草豆荚。香草的学名是香荚兰,不仅可以提炼香精,还可以用于烘培、烹饪。西班牙人认为香草是一种兴奋剂,印第安人称之为神的果实,阿兹特克人还用它当过货币,在过去的800年中香草这种神奇的小豆荚甚至救活了墨西哥和马达加斯加的经济,现今则是仅次于藏红花的世界第二昂贵香料。留尼汪出产的波旁香草豆荚是香兰素最高的品种。
      帕德里克介绍说,大约800~1000年前,火山喷发过去后,种子被鸟儿们从各个地方带来,落在肥沃的火山灰中。近300年来,来自欧亚非的移民们也纷纷带来各自国家的香料植物,比如菠萝、荔枝等,很快便在这里开花结果。然而,最著名的还是香草,成为印度洋小岛们的共同经济作物,留尼汪的香草也成为法国香水业的重要原料来源地,难怪香料园的主人会当做宝贝一样看护着它们。
      跟随帕德里克,我见识了园中不同品种的香草,这种爬藤类兰科植物竟然有一百多个品种,外表长短大小不一。他掏出一根长针为我示范如何为香草人工授粉。这里面还有一段趣闻,原来香草最先从墨西哥引进,必须要墨西哥的长鼻蜜蜂授粉,但这种蜜蜂拒绝在火山上生活,当地的蜜蜂对它又毫无兴趣。后来,一个墨西哥少年偶然用手捻了一下香草花的花心,它居然结果了,岛上的人这才知道,这种植物是雌雄同体的。从那时起,留尼汪人便随身带一根长长的针,对香草进行人工授粉,而香草也成了留尼汪岛的象征。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生产的香草为了保证品质,全部是手工选摘,成熟一根晒一根,全部完成要三个月的时间。这也是帕德里克最引以自豪的地方。他的香料园全部是绿色有机栽培,不使用农药;为了保持物种的多样化,40%是引进的外来物种,生产的各类香料和水果专供有机产品店销售。留尼汪政府对于农产品的检查十分严格,定期抽查,不符合要求的会被立刻撤下有机店。
      这个时间也是荔枝成熟的季节。帕德里克轻松地爬上树,摘下一串荔枝,我剥开壳咬了一口,果实饱满厚实、汁足甜口。说起来留尼汪的荔枝还是18世纪由中国移民带过来的,由于这里气候土壤条件优越,荔枝也便成为岛上的特产,每到这个季节,到处可见卖荔枝的小贩。置身长满奇花异草的香料园中,百年的芒果树,奇特的长着“象足”的棕榈树,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让我有种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感觉。留尼汪,原来是座童话中的“海外仙岛”。
      香料花园(Jardin des Parfums et des épices)
      地址:7 Chemin Forestier Mare-Longue 97442 Saint-Philippe
      电话:+ 262-370606
      门票:6.10 €
      上帝眷顾 才有佳酿
      留尼汪岛上的生活是甜蜜的,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料的味道,还飘着浓浓的酒香—朗姆酒,这是盛产甘蔗的小岛为人世的欢乐准备的最佳手信。
      走进岛上唯一一家朗姆酒博物馆朗姆传奇(La Saga du Rhum),已经是下午4点了,阳光斜斜地照射在院子里那几株高大甘蔗上面,红色的甘蔗杆愈发醒目。自从300年前由第一批定居在岛上的移民带来了甘蔗,留尼汪肥沃的火山土壤和气候条件让这种经济作物很快便成为了全岛的支柱产业。
      人们总是说,上帝眷顾的土地才可以有感动天国的佳酿。对于朗姆酒,当地人更是无比自豪:“你看我们这里,不出美酒才怪呢!”
      留尼汪拥有欧洲都堪称一流的甘蔗实验室,由留尼汪培育出的品种前面都以“Re”打头,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我才知道留尼汪本岛就出产8个品种的甘蔗,而全世界总共不过才有12个品种。“朗姆传奇”(La Saga du Rhum)正是为了记录留尼汪岛甘蔗和朗姆酒发展历史而建的博物馆,别看2008年才对公众开放,其实前身是一家1845年建起的古老酿酒厂,现在依然在生产朗姆酒。
      这里可以参观朗姆酒的整个生产过程。首先,甘蔗在收割后就会被送去磨房研磨成新鲜甘蔗汁;经过过滤,纯正的甘蔗汁将被放入巨大的钢桶里发酵,大约三天之后就变成了低度的甘蔗酒;然后这些甘蔗酒被蒸馏从而获得纯净的朗姆酒。此时酒精度高达65-75度,因此需要接着再加入纯净水以获得合理的酒精度数,之后还要加入各种调配好的植物和新鲜水果成为混合朗姆酒,完成后储存在橡木桶里。
      在这个五颜六色的味觉世界,自然要来上一杯了。品酒吧提供传统朗姆酒、老朗姆酒、果味朗姆酒和各式潘趣鸡尾酒(punch)。我先尝了口最地道的纯朗姆酒,感觉后劲儿很足,味道也比较辣。工作人员便又拿出混合朗姆酒,口中顿时溢满果香甜蜜,于是临走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忘在这里的商店中买上两瓶混合朗姆酒。
      留尼汪人的智慧让这里的甘蔗品种成为优质甘蔗的代名词,从朗姆酒香中我似乎品味出一个渗透留尼汪岛乡土气息的、热烈的世界。
      朗姆传奇
      地址:Chemin Fredeline - B.P. 354
      97453 - Saint-Pierre Cedex - Ile de la Réunion
      电话:-358190
      门票:成人 7 €,儿童5 €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6-6 08:58 , Processed in 0.02517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