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你不知道的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直接改变了四川,还带来了火锅
[打印本頁]
作者:
SilentEyes
時間:
2017-9-6 14:35
標題:
你不知道的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直接改变了四川,还带来了火锅
[attach]13644379[/attach]
电影《敦刻尔克》海报
电影《敦刻尔克》正在热映,那场发生在欧洲战场的大撤退有着深远的意义。你是否知道,中国也有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朗博
探究东西文化,洞察差异化的世界
全文2520字,读完大约4分钟
如果你去过四川、重庆,就能感到蜀地的宽容、平和、安逸、平民化的地域特点。
虽然她地处西部,但2016年经济总量全国第六,在中西部各省名列前茅。
究其原因,就要从中国抗日时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说起。
也正是这次大撤退, 大量的人口和政治、经济、文化团体迁入西南,犹如新鲜的血液,推动了川地的迅速发展,也对今天四川(包括1997年之前属于四川的重庆)有着深远的影响。
[attach]13644380[/attach]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发生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attach]13644381[/attach]
34万英法联军靠着各种船只,成功摆脱了纳粹德国的围歼,安全逃回英国。
此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为英国保存了反法西斯力量的火种,也就依靠这34万人,发展壮大,成为日后诺曼底登陆英军的主力。
中国抗日时期大撤退虽然不如敦刻尔克大撤退有名,但是规模更大,影响更为深刻。
[attach]13644382[/attach]
1938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大地,东部地区的政府机关、工业、学校,及其各种物资纷纷向西南转移,长江成为入川的唯一通道,号称长江咽喉的宜昌,更是进川的门户。
当时的宜昌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街头到处是从各地撤退下来的10万人,遍地都是行李。宜宾码头上,堆满了各类设备、器材,它们几乎是中国全部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和部分兵器工业的本钱。
[attach]13644383[/attach]
于是,宜昌开始了整个抗战运输中最为紧张的一幕——当时的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率领众人,仅用60天时间,便完成了人员和物资的运送。
[attach]13644384[/attach]
可以说,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将半个中国的民族工业从日本人手里救下。
特别是大学的西迁,延续了中华文明,保存了知识分子,也让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得以发展下去。
四川也因此快速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今天的繁荣。
[attach]13644385[/attach]
抗战时期,人口大量涌入四川,仅以重庆为例,1937年,人口仅40多万,到了1945年,达到了121万。
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各地风格迥异的生活习惯纷至沓来,冲击改变着四川。
今天遍布中国的川菜和川味火锅,正是抗战时期发展起来的。
各省人民将自己的饮食文化带入四川,改变了四川原来单一的西南口味。
抗战时期,出现了中西菜 、南北味并存的繁荣局面,在成都就有餐馆13000多家。
川菜吸收了各种地方菜的特长与优点,加上四川丰富的农业物产,集各地精华的川菜就此诞生,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味蕾。
今天无处不在的川味火锅也是在那时发展繁荣的。
川味火锅起源于清末泸州长江码头,江边上的船工们停船生火做饭,把各种菜放入锅中煮熟便吃。
于是有人干脆用箩筐,一头放些小菜,一头放一泥炉子,炉子上有分着搁置的大洋铁盆,里面翻滚着沸腾的卤汁。他们沿街叫卖,渐渐在蜀地传开。
[attach]13644386[/attach]
后来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这就是火锅店的雏形。
38年后,火锅在味道上受各菜系的影响,加以改进,为各界人所接受,官员、商人、文化人把这火锅店高尚化,火锅就此繁荣起来。
抗战结束以后,离开四川的人也把带回到自己家乡,川味火锅也开始走向全国。
川菜因特殊的历史,集众家之长,味道独特,至今被全国各地所喜爱。
正是大量人口的西迁,改变四川人旧有的生活习俗,不仅在饮食上,而且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方面也改变着四川人。
[attach]13644387[/attach]
今天的成都和重庆等城镇,人们穿着打扮简单随意而时尚,也是在那时改变的。
抗战前, 四川人的衣着服饰受清朝满族服饰的影响,男子流行穿长衫、夹衫,马甲。底层劳动人民多穿短褂,腰间束一条布带,俗称 “短打”。
抗战时期,四川的城镇男人大多穿中山装、西服,蓄短发,头上不再缠布,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帽子,当然也开始流行穿皮鞋。妇女虽然以穿长旗袍为主,但以梳双辫为时尚,烫发之风渐渐兴起。
虽然地处西部,但是川人的衣着打扮与东部沿海没什么差别,不具有西部的地域特色。
由于各地方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当时四川人的观念发生改变,四川市民平和、宽容的社会心态逐渐形成。
1944年2月27日,重庆《中央日报 》广告版登出了这样一则启事:“萧仁源、余敏离婚启事:我俩因工作关系不能在一地同居,故协议离婚。”
华哥推荐:吃火锅,记得用这个套餐。
在战时,本着一切从简的原则,离婚原因简单明了,过程毫无拖沓,可见当时四川的自由程度。
至今,四川仍是没有什么繁文缛节,人际交往简单,等级、地域地域观念淡薄,颇具平民化。
当然,最让四川受益的就是文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attach]13644391[/attach]
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当年同济大学医学院西迁到了李庄,李庄老百姓看到尸体被抬进医学院以后,却再不出来,非常奇怪。
一天,有个泥瓦匠修屋顶,看到同济师生穿着白大褂,拿着刀子对台上的尸体“划来划去”,旁边还放开水。
“下江人吃人啦!”(当地人称长江下游来的人为“下江人”)消息传开,李庄人很害怕,聚众抗议。
于是,同济医学院办了为期7天的科普展览,向当地人普及医学、人体结构和生理知识。从那以后,医学院学生拎着“骷髅头”去茶馆,当地人也都见怪不怪了。
学校的西迁对当地的文化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助于文化开发和科学知识观念的传播。
经过8年,四川的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促进了四川的现代化。
[attach]13644389[/attach][attach]13644390[/attach]
四川中小学学生的人数数据图
特别是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大量增加,为抗战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
从1937年同济大学内迁开始到1945年同济从李庄回迁上海,同济大学工学院为抗战培养了近千名的军工人才。当时中国军工系统,包括鱼水雷、航空、坦克等尖端技术领域都遍布同济毕业生的身影。
仅仅交大渝校师生之中,以后成为院士者多达21人,其中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我国第一艘万吨轮设计者”许学彦、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庄逢甘、自动化工程奠基人张钟俊、“中国通讯元勋”张煦等。
中国近代工业中,工业较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四川交通不便,经济开发十分艰难,工业化进程步履蹒跚。
四川原有工业资本微弱,规模狭小,生产水平低下,尚处在手工业阶段,大批工厂的迁入,给落后的四川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川在1937年前仅有工厂100家,1944年为2071家。四川经济出现飞跃式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促进了西部工业的发展。
也正是宜宾大撤退,让西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尤其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成了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给前线提供武器,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和坚强的后盾。
同时,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四川的进步,奠定了今天四川的经济地位。
今天的四川人在享受惬意安闲生活的时候,是否还能记起这段尘封的历史?
作者:
anole123
時間:
2017-9-6 15:28
厉害厉害,试试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5.78/)
Powered by Discuz! X2.5